“哪里缺帮手,就往哪里走”
——黄冈3名志愿服务达人的奉献故事
黄州区志愿者策划组织的东湖之恋集体婚礼,让老人圆梦(资料图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冈志愿服务蔚然成风。(资料图片) (通讯员 张飞 摄)
春光正好。行走在黄冈的大街小巷,人们会不经意间发现,身边常有这样一群人——马路上,他们扶老携幼、维护秩序;公园里,他们指路答疑、清扫垃圾;小区内,他们举办义诊、送去健康。志愿服务,渐成风尚。
据统计,黄冈市有注册志愿服务组织7376支,志愿者达84.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九分之一。帮助他人,愉悦自己,越来越多的人将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让我们走近志愿者、倾听志愿者。黄冈将建立志愿服务评星制度。3月1日起,《黄冈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明确对志愿者服务建立星级评定、积分兑换等保障激励制度。
这是该市第一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由黄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并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
《条例》明确了公民在生态环境、公共卫生、交通出行、公共秩序、乡村文明等五大领域的行为规范,在公众场所吸烟拒不改正、采摘公园花果、车窗抛物、无序停放共享单车、遛狗不牵绳、不礼让行人等不文明行为,都将予以警告或罚款。《条例》还大力倡导市民养成患流感戴口罩、“一米线”、公筷公勺等一系列好习惯。
《条例》还提出,对志愿者服务建立星级评定、积分兑换等保障激励制度。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在其困难时可以申请优先获得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组织依照规定在公共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时,相关组织和个人应当提供便利。
今年1月,黄冈市入选2021年至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市文明办主任游伟介绍,长期以来,促进公民自觉践行文明行为,基本上以教育引导为主,“软”约束多、“硬”抓手少。《条例》的实施,将有效深化创建成果,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30个志愿服务项目
比拼“做好事”
3月5日,黄冈市首届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将举行决赛,30个志愿服务项目比拼“做好事”,带动全市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
本次大赛由黄冈市委宣传部主办,全市152个志愿服务项目申报参赛。经过初评,30个项目进入决赛。届时,参赛者以PPT演示和现场解说的形式,阐释项目,专家评委打分,最终决出一二三等奖。获奖项目可获得1万元至8万元不等的奖金扶持。
“我们新润百姓宣讲团,由社区文艺爱好者、退休老师、退伍老兵、居民代表和公益达人组成,计划今年用情景剧、‘快闪’、云课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等形式,为5000位居民开办20场次文明宣讲活动。”黄州区赤壁街道建新社区干部夏雪说,社区打造的《四堂联盟 齐奏文明曲》项目入围决赛。
入围决赛的还有麻城市文联的《弘孝扬善 “艺”起志愿》、红安县政法委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的《铜锣联防》、浠水县杂技志愿服务队的《杂技进万村 传统更时尚》、黄冈市应急管理局防汛机动抢险队的《城区内涝应急抢险》、黄冈广播电视台志愿服务队的《重温百年党史公益行》等志愿服务项目。
小老板有大担当——
做好事比挣钱更有成就感
讲述人:张飞 黄州区东坡阳光志愿服务队队长
“请您后退几步,马上红灯了,过不去了。”3月1日下午6时,正值晚高峰,黄冈市区赤壁大道和新港大道交汇处,张飞头戴小红帽、身着红马甲,在斑马线一侧,引导行人过马路。
张飞在黄州经营一家建材店,门面不大,他的名气却不小。2020年,他全年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0小时,平均每天5.4小时,远超国家五星级志愿者标准,疫情防控、防汛救灾、文明劝导,哪里缺帮手,就往哪里走。
去年,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志愿服务,张飞的生意受了影响。妻子埋怨“一天到晚不着家,不晓得瞎忙些啥”,同行说他“不务正业”。
张飞到底图什么?“去年疫情期间抢建‘黄冈小汤山医院’,热火朝天的场面,点燃了我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张飞说,大年三十,“紧急改造医院,需要人卸货”刷屏朋友圈。
此时,黄冈市区疫情正是最危急的时刻。顾不上家人反对,他带着工具连夜驱车从老家团风县“逆行”赶往现场。“能为抗疫出把力,感觉浑身有股使不完的劲。”张飞回忆,每当手脚快被冻僵时,就会有人高喊“黄冈加油、黄冈必胜”,令人热血沸腾。张飞等2000余名志愿者连续三个昼夜接力改造,医院迅速投入使用。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奉献的意义。相比挣钱,做好事更能让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去年,张飞在战疫一线整整战斗了55天,“和前线的医务人员相比,我做的事不值一提。”
2020年3月,黄冈刚解封,张飞就发起成立东坡阳光志愿服务队,动员身边的朋友参与。不到一年,这支队伍从最开始的10多人发展到330人。
今年春节,遗爱湖公园赏梅游客逐日增多。正月初一起,张飞带着100多名志愿者主动放弃休假,轮流到公园做卫生、当向导。
“有意思更有意义!”张飞试着把志愿服务中的故事讲给妻子听,又请了专职店员打理生意,妻子逐渐转变了态度。
“志愿服务空间无限!”随着团队日益壮大,张飞憋着一股劲要大干一场,“今年,我们想招募一批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家庭矛盾调解、课后辅导、应急救援等专业志愿服务。”
“老农技”跨界当社工——
服务居民,累并快乐着
讲述人:余国平 黄州区东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
干了27年渔业技术推广,年届五旬的余国平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跨界当社工。
2016年,东湖街道筹备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找到时任东湖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余国平,希望他能兼顾中心工作。
“社工是干啥的?”余国平得到的回复是,“带领志愿者搞活动,把居民聚起来!”
东湖街道地处城郊结合部,下辖8个社区,有居民4万余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一头扎进社区,每逢节假日就变着花样开展活动。
“干得很苦,效果不佳。”大半年下来,余国平发现,单靠活动,只能吸引少数人。到武汉等地取经,他明白了,居民的需求才是志愿服务的方向。
需求在哪里?他决定用“笨”办法:挨家挨户上门收集。“这里大多是村改社区,都是乡里乡亲,敲开门并不难。”一个多月下来,志愿者们汇集了千余个“微心愿”。
经过整理发现,长圻廖社区居民普遍反映出行难、看病远,“老年人多,公交车次少,进城看病不容易。”
“老人出不去,就把医生请进来。”余国平联系医院,按照居民就医需求,分科室邀请医务人员定期到社区义诊,3年来,上千人次在家门口看上了病。
一次走访中,一位老人聊到,年轻时没条件,这辈子没穿过婚纱。“办集体婚礼,帮老人圆梦。”他和志愿者们想方案、拉赞助,在社区征集70岁以上的老人。
2017年重阳节,东湖街道首届“东湖之恋·爱在重阳”集体婚礼隆重举行。伴随着婚礼进行曲,17对白发苍苍的“新人”身着盛装,走红毯、穿拱门,大声说出“我爱你”、交换婚戒……现场见证父母的圆梦时刻,台下的儿女们笑了又哭了。
“看到这一幕,再苦再累也值了!”5年来,余国平带领团队打造了公益集市、爱心时间银行、520爱心来敲门、东湖之恋等八大志愿服务项目,参与项目实施的志愿者达300多人,社工和志愿者成为居民离不开的贴心人。
服务队“涨粉”200人——
扶危济困,是给予也是得到
讲述人:鲁君 国网英山县供电公司38℃爱之光志愿者服务队队员
“嗨!各位亲,我是刘杭!”院坝的轮椅上,31岁的残疾青年刘杭面对直播镜头,笑容灿烂。
3月3日,鲁君带队来到英山县陶家河乡英太寨村,看望老朋友刘杭。一进屋,大伙照例忙着检查电路、打扫房间。当天,服务队还请来一名乡土网红,现场帮刘杭“涨粉”。
“咱们服务队将迎来9周岁生日。”2012年3月5日,国网英山县供电公司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鲁君是首批10余名队员之一。
服务队取名“38℃爱之光”颇有深意。38℃是最佳饮水温度,电是光明的使者。“我们要用最舒适的温度,给有需要的人带去温暖和光明。”9年来,服务队发展壮大到200多人,他们定期走访大山里的老弱病残、留守儿童,时刻准备冲上供电保电一线。
最让鲁君敬佩的,是那些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志愿者。2020年6月21日,暴雨袭来,洪水即将没过北汤河村卢湾台区变压器的控制箱,危及周边上千名村民用电安全。冒着变压器台随时坍塌的危险,4名服务队志愿者抢在洪水淹没控制箱前切断了电源。
“在‘给予’的同时,我们也在‘得到’。”自打鲁君和队员们遇到刘杭,他们对志愿服务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2015年,县里安排爱之光服务队对口帮扶陶家河乡的贫困户。第一次去刘杭家的路上,村干部只说他从小身患小儿麻痹症。到了家里,眼前的一幕让鲁君惊呆了。
老旧的台式电脑前,一名青年几乎全身瘫痪,他正用下巴点击鼠标,用鼻尖在键盘上打字。“熟练程度不输正常人。”鲁君回忆,当时,刘杭看到一下来了这么多客人,便用电脑噼里啪啦“写下”大段感谢的话语。
“他特别开心,大伙的眼眶却红了。和他相比,我们太幸福了!”从那以后,服务队的志愿者和刘杭成了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大家像亲人一样相互牵挂。
接下来的两年里,服务队给刘杭买来新电脑,还经常光顾他的网店,有时也会给他送米送油。2017年起,刘杭再也不愿接受物资上的帮助,他给鲁君发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网店每月有上千元的收入,现在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请您帮助更有需要的人……”
刘杭的自立自强,再一次感动了鲁君。爱之光服务队千方百计宣传刘杭,“我们想用另一种方式帮助他,也希望让他的励志故事影响更多的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柯利华 通讯员 李禄林 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