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却十分和睦、温暖。
父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识字不多,身材清瘦,脾气不好,不多言语,十分严厉,有时感觉他简直就是一位“暴君”。印象中,他总是那样忙碌,有做不完的事。每天与老水牛为伍,与黄土为伴,天不亮便牵着老牛、扛着犁耙去田地劳作。
父亲对我很严格,既要求我上学时要认真读书,放学时又要我参加劳动,用他的话说,劳动也是一门课程,不劳动光读书,那叫“书呆子”。
那年夏天,正值双抢,田间地头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人们都在抢收抢种,割谷,打谷,插秧……父亲留了一小块秧田,要求我单独插完秧苗后再回家休息。骄阳似火,田间的水也变得滚烫,我实在忍受不了天气的炎热,当了“逃兵”,却被父亲抓了回来,无论我怎么嚎啕大哭,他就是不理睬,只撂下一句:“没插完,不准回家休息!”我只得抹干眼泪,把剩下的秧苗插完收工。事后父亲对我说:“孩子,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今天这点苦都吃不下,以后遇到困难怎么办?”多年过去了,父亲的话至今犹言在耳。
秋天到了,稻田一片金黄,父亲指着那小块稻田对我说:“看吧,这就是你的劳动成果。”望着金灿灿的稻谷,粒粒饱满,我心中无比自豪,满满的成就感,那种心情无以言喻。
如果说父亲是严厉的,母亲则正好相反,她性格温顺善良,从不争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吃亏是福”,我那时甚至觉得她有些“懦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的日子过得很拮据,母亲总是省吃俭用,一件衣服补了又补,穿了年复一年,可是只要遇上要饭的,她从不吝啬。用她的话说:“都不容易,如果不是过不去,谁愿意拉下脸要饭?”
隔壁李婶,独自带着两个孩子,性格十分好强、泼辣,村里人称她“你莫惹”。遇上这样的邻居,少不了惹矛盾,每次都是母亲退让,而“你莫惹”的气焰却越来越嚣张。我大为不理解的是,母亲不仅不记仇,遇上我家有好吃的,还会送点李婶家的孩子吃。我一直对李婶心存不满,认为她总是欺负母亲。
李婶家的院子里种了一棵葡萄树,绿色的藤蔓肆无忌惮地生长着,入侵到我家院墙之内。我爬上梯子,把成熟的葡萄全部摘了下来装在筛子里。正准备享用时,母亲看到了,一把夺过我手中的筛子,狠狠地骂我一顿,说那是李婶家的东西,怎么能没经过人家同意就随便自己摘了吃,这跟偷有什么区别?一向很少发脾气的母亲狠狠地教训了我,然后把我摘的葡萄送还给了李婶。没想到李婶到我家,把半筛葡萄送给我吃,还说母亲人真实在,是难得的好人。自那之后,李婶似乎也变得可爱起来,遇到我总是一脸的笑容,家里有好吃的也不忘送点过来给我吃。就这样,我们两家的关系像是亲戚一样,有困难互相帮忙,有好吃的互相送着吃。
父母劳碌半生,没有给我留下丰富的物质财富,却留给了我朴实勤劳、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留给了我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坚韧性格,留给了我心存善念、宽厚待人的做人风格。这些都是让我终身受益的宝贵精神财富。(潘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