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上世纪80、90年代,蕲春县九棵松村坚持“工业立村”发展石英石产业,跻身全国“明星村”。这几年,该村“两委”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产品线从石英石矿石、石英砂延伸到高端板材、硅微粉等,产业链越拉越长,产品“含金量”越来越高。
1月21日,蕲春县横车镇九棵松村。
“大伙加把劲,把节前的订单赶出来!”机器的轰鸣声中,熊大伟扯着嗓子喊道。
熊大伟,蕲春雄盛高硅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眼前的石英砂吨袋堆成小山,他还愁货不够发:“行情不错!2020年产值3000多万元,过几天还要上新设备。”
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翠竹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发现,九棵松村这个从名字到环境都颇为诗意的村庄,有着浓浓的工业气息:一家家工厂毗邻而立,生产车间马力全开,订单应接不暇。
村党委书记董振兴说,全村有20多家石英石加工企业,年产值达7亿元,带动上千人就业,每年给村集体带来千万元收入。
村集体入股支持建板材厂
“过去采矿,就靠‘三件宝’:磅锤、钢钎和铁撬。”在九棵松村史馆,董振兴指着老物件说。
九棵松村蕴藏着丰富的石英石资源。40多年前,村民们肩挑背驮挖矿运石,赚了“第一桶金”。
“再多的矿,总有挖完的一天。”村“两委”琢磨着,不能吃子孙饭,于是多方寻找石英石加工项目。
“2010年,有香港客商打算投资建板材厂。”村委会主任周小平回忆,那时石英石1吨才100多元,加工成板材,价格能翻好几番。
但最终板材项目没落地,村里便鼓励村民自己办。2011年,村民吴礼清创办的九棵松石英石板材股份有限公司投产,村集体给予公司100万元流动资金,还拿出210万元入股。
“我们的板材用于高端橱柜台面,九成出口欧美地区。”眼下,吴礼清的儿子吴胜贤管理着这家公司。
走进九棵松公司车间,只见一片片石英石板材从抛光机中“钻出”,变得光亮照人。“这款叫‘卡拉拉’,鱼肚白底色,‘裂纹’自然,很受欢迎。”吴胜贤告诉记者,订单已接到今年5月,月底前还有3到4个集装箱发往阿根廷。“公司已创立品牌NTP,这个洋名取自九棵松英语的首字母,并在加拿大设立销售点。”
改制“救活”亏损砂厂
灵虬山石英砂、松桂源石英砂、宏泰石英砂……九棵松村史馆的企业墙上,名字中有“石英砂”的公司有10多家。
“2014年以前,只有3家石英砂加工厂,全是村集体办的。”周小平说,这些砂厂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加工工艺简单,石英砂品相不高,含运费最高才卖300元1吨。
开始,3家工厂效益不错。2011年起,其中两家连续出现大幅亏损。
问题出在哪?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经营需要更大自主权。而九棵松的企业都归集体所有,大小事要经过村集体,机制僵化限制了发展。
2014年,3家石英砂厂改制,村集体以老旧设备等入股,蕲春县灵虬山石英砂有限公司等3家股份制企业成立。
改制一完成,3家公司纷纷引进先进设备,推出精制石英砂、石英石板材等产品。“从设备到产品全部淘汰。”灵虬山石英砂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欣介绍,“咱们九棵松的石英石品质上乘,含硅量达99.9%,再不能走粗放加工的老路。”
“现在,每吨石英砂可卖到3000元。”董振兴说。
工业园聚起一批“硅”企
随着越来越多的石英石加工项目落户,九棵松村顺势建起硅制品工业园,吸引雄盛高硅等企业入驻。村集体每年收取土地、厂房租金,还享受部分企业入股分红。
“这几年,村里严控挖矿,空气好了不少。”淅沥的雨中,村庄更显秀美,董振兴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起别墅小区,每年给村民发放各种福利金1000多万元,还建有变电站、实验小学、农村医院,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这在黄冈的村一级都是‘独一份’。”
“猜猜,这个每吨价格多少?”在雄盛高硅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熊大伟抓起一把土黄色粉末,扭头“考”记者。
“5000元?”
“少了,1万元!”熊大伟伸出手指比划,“这是硅微粉,是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世界上最好的硅微粉产自日本,可以卖到20万元。”
“春节前新上的设备,就是生产硅微粉。”熊大伟在外打拼多年,在广东阳春市办有一家石英砂厂,2017年回乡建起雄盛工贸有限公司,还是干老本行。
“石英石用处大着呢!”熊大伟说,“石英石是芯片、航空航天仪器、军工产品、特种光学玻璃等高科技产品的基础原料。”
看准这一巨大的市场,他决定上新设备,还把公司名字加上“高硅材料”4个字。“客户一看就知道,咱们是做‘硅’产品的。如今,九棵松进入产业链高端的‘硅’产业了!”他说。(江卉 陈钰 熊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