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始终保持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科学谋划、系统实施,大胆探索、攻坚克难,推动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任务在黄冈落实落地。
迎难而上,破局开路。2014年至2020年,全市累计谋划推进改革项目1093项,领导领衔推进重点改革项目116项,承接实施中央和省级改革试点项目89项。全市各领域改革全面提速,呈现多点突破、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大批决定性成果,为推动黄冈振兴崛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系统谋划,绘好改革施工图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只有从战略上把好方向、战术上明确打法,才能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总目标,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系统全面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一个全新的发展课题,一项全新的时代任务。
改革先改思想,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市委便先后召开常委会会议、常委扩大会和四届十次全会,认真学习、研究、部署全市改革工作。市“四大家”领导分赴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凝聚改革共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解读三中全会精神,市委书记刘雪荣以《市场的力量》为题带头讲授第一课,阐述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湖北卫视《长江问答》畅谈黄冈改革发展。组织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市场大学”网络专题培训,赴襄阳、咸宁等地学习改革创新经验,现场教学,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掀起“头脑风暴”。没有围墙的“市场大学”,以革故鼎新的活跃力量冲开思想的藩篱,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绚丽画卷。
创新领导机制,高位推动改革系统谋划、整体实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市成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9年调整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刘雪荣任主任,全体市委常委任深改委(组)成员。成立23个市级改革专项小组,牵头推进各领域改革实施。成立市委改革办,作为市委深改委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推进工作。构建起深改委抓总体设计、专项小组统筹实施、改革办协调督办的组织架构,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改革工作的良好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谋划改革,建立年度改革要点、重点项目计划、审议计划、督察计划清单,以明确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推进改革。出台《黄冈市全面深化改革2019-2022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220项重点改革任务,刚性实施抓落实。
2014年以来,市委召开27次深改委(组)会议,市级层面审议改革方案700多个,涌现出“五位一体”产业扶贫、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医共体建设、基层党建整县推进、行政复议“市长审案”、城管执法改革、电子商务进农村等一批具有黄冈特色、在全国有影响的改革品牌;小池滨江新区、武穴市委、罗田燕儿谷、武穴师范附小等4个单位荣获湖北改革奖;红安健康扶贫“4321”模式、麻城“科技副总人才计划”、黄冈“先照后证”改革、武穴“县管校聘”改革、黄梅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英山引入第三方管好村级“钱袋子”等十多个案例入选全国基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入选中央党校教学案例,300多项改革经验在省级以上会议交流。
完善改革体系,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梁架柱——
在全省率先出台改革主体责任清单、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改革主体责任职责规定、改革联络员职责规范,将不同改革主体责任量化实化、压紧压实。
率先制定改革项目化管理实施办法,建立改革任务立项、提出方案、专家论证、审议决定、组织实施、督察考评、结项验收等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形成项目化管理工作体系。
率先出台《黄冈市改革约谈制度实施办法》,针对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改革决策部署不力的11种情形,作出全面、系统的约谈制度规定。
率先建立改革督察制度,出台《黄冈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督察实施办法》,将改革督察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计分考核和通报,纳入党委巡察、人大视察和政协协商,黄冈改革督察经验被省委改革办借鉴。
出台《黄冈市全面深化改革分类考核评估办法》,对改革实行分类考核,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在省内率先对改革质效进行大数据评估,向社会发布改革质效评估报告,倒逼改革质量提升。
建立“一把手”述改制度,市委深改委会议定期听取县市区深改委主任和市级专项小组负责人改革述职。在全省率先设立改革项目促进资金,武穴、黄梅、蕲春三地以补代奖,以“四两拨千斤”之力激励引导着基层改革创新;建立改革观察员制度、月度重点提示制度,为改革攻坚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试点先行,为各领域深化改革开山探路、积累经验——
用好国家、省级试点机遇,坚持充分放权、先行先试,不拘一格推进改革,全市累计承接国家试点52个、省级试点37个。6个县市被授予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全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全域旅游、返乡创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改革试点项目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注重在点上积累经验,在面上复制推广。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功能区建设、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区改革经验在全市得到有效推广。
清晰的改革思路、缜密的改革布局、有力的改革举措,为改革政策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制度和思想保障。
市委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始终把改革工作放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与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工作统筹,驾驭和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船破浪前行。
攻坚克难,领导领衔挑重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愈难愈进,逆流而上,是改革者的品格。
行政审批难,到底有多难?2014年,市委书记刘雪荣出了一道题:跟踪市区某工业项目的审批流程,解剖“麻雀”,找到“病灶”,指导改革。
一个月的跟踪,得出结论:该工业项目从立项到投产,完成所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历时1123天,跨4个年头。在分析会上,有干部说,这只是一个个案,不能代表黄冈整个面上服务企业情况。刘雪荣表示:“深化改革、优化环境没有例外!要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年度改革的‘当头炮’,真刀真枪地改革不合理的程序和环节”。
而此时,为行政审批提速,我市动了不少脑筋,作出了很多制度性的探索,步伐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很显然,这是服务层面出了问题。”一语中的,直击痛点。
利益错综复杂,必须动“奶酪”,“坚决啃下硬骨头”。我市组织工作专班,开展专题调研,排查分析问题,找准机制“病灶”,选定改革工作的“切入点”,开展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专项清理等工作,强力实行审批、收费“一表制”改革。
由痛点破冰,持续改革。7年来,持之以恒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行政审批提速,提速,再提速……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企业开办“210标准”,率先实现个体工商户智慧办(秒批)”,率先在全省试点“一照通”改革,“一网通办”排名迈进全省第一方阵。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凡是推不动的工作,不顺畅的体制机制,都要善于用改革办法去疏通破解,切实提高服务发展的效能。”2018年11月29日,在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刘雪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强调。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忙、压力大、待遇低、出路窄、问责泛、激励少……成为乡村干部面临的几大“痛点”。2019年4月24日,我市在湖北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关爱乡村干部的实施意见(试行)》,推出九条“硬措施”,被乡村干部誉为含情又“含金”。
“新九条”突破乡村干部职务晋升的“天花板”,明确规定,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工作经历的不少于60%,县(市、区)部门班子成员中具有乡镇(街道)工作经历的不低于50%。“新九条”提高了乡村干部待遇,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建立了容错纠错机制,对乡村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50%以上,大大减少“文山会海”,进一步激励干部干事。
发挥监察体制改革威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全市组建市县监察委员会10个、派出乡镇(街道)监察室126个,监督体系更加权威高效;聘任村(社区)监察信息员4300余名,全市监察对象由2.4万人增加到8万余人,监督网络进一步织密和延伸。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改革扎实推进,设置市县派驻纪检监察机构95个,实现市县派驻监督全覆盖。推进派驻机构与纪检监察机关“六个一体化”建设,派驻机构监督底气更足、腰杆更硬了,多项制度被省纪委监委向全省推广。
媒体融合改革是宣传领域改革的焦点,更是重大难点,报社和广电台近年来经营维艰,一直盼望着改革。市委领导主动领衔两家媒体改革任务,亲自调研分析,认真听取意见,把关改革方案,督办推动实施。我市出台的“1+4”改革配套方案,革命性地重塑了媒体的内容生产、产业经营管理、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极大激发了媒体人的活力,改革创新力度走在全省前列。黄冈广电台新闻自采率提高到82.3%,黄冈日报社全媒体运营风生水起,系列主题报道深入人心,新媒体矩阵阅读量达到1.9亿人次,对外宣传创造新纪录,融合式宣传在战疫、战洪、战贫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何盘活金融供给是经济领域改革难啃的硬骨头。黄冈实施“大别山金融工程”,用工程化手段超常规发展金融业,解决“金融失血”症。出台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市级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大别山振兴发展产业基金管理办法、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改革举措。组建市城投、交投、齐安国投、白潭湖投资公司,深化市级投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健全政府融资性担保服务体系和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建成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全市挂牌上市企业达到552家,建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18支。
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用改革打通各类痛点、堵点、卡点。市级领导亲自上手、高位推进,带头破解难题,为打开改革局面以身作则、树立标杆,领衔数量逐年增多。应着改革重锤的阵阵落地声,一个个“硬骨头”被砸开,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
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突破,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推进,美丽黄冈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创新创造力进一步释放,社会体制改革多途并进,管党治党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7年来,市级领导领衔推动116项重大改革,破解一批老大难问题。领导领衔制作为推进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得到市、县两级以及全社会的高度认同,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引领效应。
迎着难点上,向着深处改。一个个勇毅探索的改革先招,树立起一道道亮丽的黄冈改革品牌“风景线”,展现着黄冈改革者的更大力度和更足信心。
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活全盘
改革要坚持整体推进,但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市委深改委会议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抓好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既抓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牢牢牵住改革的“牛鼻子”。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3+N”实施方案,“腾笼换鸟”置换工业企业1100余家,提前两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推出降低企业成本55条措施,实施涉企收费负面清单制度,2019年全市累计减税降费21.1亿元。持续培育新动能,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三年攻坚行动”和“万企万亿”技改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
全面深化改革步步深入,必然要求破除体制机制上的藩篱和弊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无疑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个“牛鼻子”——
撤销、合并、转隶,我市蹄疾步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市县两级党政机构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市本级党政机构总数、部门领导职数、县(市、区)党政机构总数分别减少12.9%、26.3%和20%。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成立全省首个行政复议局,“市长审案”获得“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成为“牛鼻子”——
我市大力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卫体系建设,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医疗项目加快建成使用,基层医疗结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展开。探索“分级诊疗协作平台+五大中心建设”模式,重点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黄州区建成全国首个数字医共体。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解“以药补医”难题。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医保报销比例逐年提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且首次将科技创新进行专章部署,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黄冈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我市连续3年实施能人回乡“千人计划”,2020年底创造性地启动实施教授回乡“千人计划”。聚焦专家教授群体,着眼黄冈全域,招才引智,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吸引1000名以上在外黄冈籍院士、研究员、教授(含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人才回乡服务。
一子落,全盘活。
抓住关键领域,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激活全盘。黄冈始终直面改革热点,勇闯改革“深水区”,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土地制度、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环境保护、养老就业、医药卫生、党建纪检等领域具有牵引作用的改革牢牢抓在手上,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一批批重点改革成果不断涌现。
“放管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近3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取消303项无谓证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实施,武穴市探索推进国家试点,麻城市数字城管获国家“社会治理与服务成就奖”。
全省第一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不动产权证在我市发放,行政村区划调整试点在我市率先开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黄梅、罗田入选全国示范创建县;“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肯定。
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国家中期评估,我市首次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黄州区成功争取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文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组建中职教育集团,创建湖北第一所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出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4”政策文件;整县推进支部建设,构建“组织+服务+产业+文化+生态”的“五位一体”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人才工作述职,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链条。
久久为功,提升群众获得感
白莲河水库,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鄂东。一库清水,正发挥着供水、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作用。
改革前的白莲河水库,可谓乱象丛生:水资源权属严重分割,有害业司星罗棋布,水葫芦繁衍铺天盖地,库区水质不断下滑,抢水械斗每年发生……
市委书记刘雪荣担任水库库长,以河湖库长制领衔推动库区改革。
铁腕治乱,炸掉众多小水电,一举理顺管理体制;常态化开展水域环境治理,还库区人放天养;建立市县对口帮扶机制,推动渔民退捕上岸;完成勘界立碑,护住环库两岸……一项项改革,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2019年,再续改革新篇章:启动白莲河库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白莲河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区,托管一乡一镇,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开发饮用水资源,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白莲河迎来绿色发展新时代。
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宏观谋划到具体部署,市委深改委会议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小池跨江合作和绿色发展,历经3个“三年行动”。“省级战略、市县实施”,鄂东桥头堡成为改革开放前沿,探索开展跨省跨江合作,打造长江中游绿色发展示范区;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雷霆行动”,制度化、工程化开展十大专项整治,历时5年;
接续推进市校合作、千企联百校,与5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协议,打造市校合作“升级版”,掀起了第三轮合作高潮,改革红利不断彰显……
改革,是党的主张,亦是人民的要求。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人们希望摘掉“穷帽子”——我市出台“黄金28条”,系统推进十大特色扶贫产业,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惠及贫困户18.7万户。落实“一户一策”帮扶举措,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机制。到2019年底,全市累计实现100.57万贫困人口脱贫、892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6.83%下降至0.14%,6个重点贫困县(市)全部摘帽。
人们想要找到好的工作——改革从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推动就业,推进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市本级出台10个方面政策支持,罗田、黄梅等地积极开展返乡创业试点,全市建立返乡创业示范园区29个。
人们期盼更优质的教育——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全市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84.34%,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有效缓解“择校热”“大班额”。
人民渴望公平与正义——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全覆盖,刑事法律援助和特殊群体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加强。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全市共侦办涉黑组织案28起、涉恶犯罪集团案26起、涉恶团伙案361起,破获刑事案件2218件,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党员干部和“保护伞”415件454人。
人们向往更美的生态环境——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持续5年实施黄冈长江经济带“雷霆行动”,解决生态环保突出问题,区域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分类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累计建改农村无害化厕所54.3万座、农村公共厕所4927座……
一份份改革文件出台,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无不是在回应人民群众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在时代的洪流里,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面深化改革让黄冈未来发展有了“活水之源”。“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我市将坚定必胜信心、汇聚磅礴力量,精心谋划、劈山开路,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熊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