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上午,武汉大学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团队一行6人,在罗田县河铺镇木犀河畔的田间地头实地考察,现场陪同的县、镇、村负责人一路向研究中心团队介绍眼前千亩大畈水稻田的水、土、风向、气温、日照等基本情况。大家的心情如同当日暖阳,格外温暖。
实地考察刚一结束,研究中心团队马不停蹄来到河铺镇政府,与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叶志华签下了1200亩杂交水稻种植基地合同。
武汉大学朱英国教授是从罗田县河铺镇走出来的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一直致力于把杂交水稻种植基地落户家乡,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该愿望未能实现。朱英国院士2017年因病逝世,安葬在家乡河铺镇。近期,受我市教授回乡“千人计划”工作的感召,祖籍罗田、跟随朱英国院士共事30余年、曾长期担任朱英国的科研助手、来自国家杂交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的朱仁山教授,带着先辈毕生心血研究的科技成果,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深耕细作,用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浓浓桑梓情。
朱仁山实地察看了种植基地后表示,其科研团队已在罗田县境内开展各类科研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制种经验。该基地四面环山,自然隔离好;田地规整,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杂交水稻的生长;开展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力争3年内建成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5年建成国家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据了解,武汉大学-旁遮普大学(巴基斯坦)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罗田基地计划2021年达到1200亩、2022年达到4000亩、2023年达到10000亩、2025年将制种面积扩大到10万亩。
罗田县委委员、政协主席陈世龙介绍,经科学预估,项目建成以后,罗田县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可为行业提供10万亩制种面积,年制种量可突破2000万公斤,种业产值可达4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农业合作社、物流等行业增收9000万元以上。极大促进全县水稻种植业向制种产业的转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大量的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通讯员刘世民 陈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