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很多市民发现黄州的大街小巷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上积尘少了,空气也变得湿润了,人行道露出干净底色,城市“颜值”提升了不少。城市道路是如何清扫干净的?自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后,环卫的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6月22日早上4时,天还未亮,一辆洒水车慢慢驶入中环路。司机陈为明开着洒水车,沿着中环路,均匀有力地对路面进行洒水,洒水过后的路面顿时变得湿润。30分钟左右,洒水作业完毕,扫路车开始清扫道路两边的落叶、垃圾、泥沙等,车辆走过的地方,地面干净整洁。
“普扫要在7点30分前完成,其余时间开展巡回保洁。”4时38分,环卫工人吴莉荣、谢敏开始了一天的道路清扫。在一处垃圾箱旁边,地面散落了塑料袋和纸盒等垃圾,两人拿着大扫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们互相配合,将路面一一清扫干净。
4时56分,张火盛和汪松高开着冲洗车准时到岗。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他们用高压水枪进行精细化清洗,直到把人行道路面砖缝隙里的积沙积土,全部冲洗干净。6时开始,雾炮车架着一个“炮筒”,循环出现在中环路上。据了解,雾炮车通过高压将水雾化成与粉尘大小的水珠,被湿润的粉尘颗粒逐渐凝结成颗粒团,并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沉降,从而达到降尘、除尘、净化空气等功效。6时28分,中环路一处公厕,环卫工人江芳身穿橙色工作服、戴好口罩、手套,开始打扫公厕。拖地、擦洗镜子、洗漱台、消毒……今年,环卫部门提升了公厕管理力度和保洁质量,调整“一人一厕”管养人员结构,确保公厕“四净四无两通一明”管理要求。市区主次干道与背街小巷,从凌晨到晚上,每一天,环卫工人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对道路进行全天候管理、无缝对接、循环作业,不断巩固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洁净度。
“环卫工人以前是扫垃圾,现在是在绿化带、夹缝中找垃圾。乱扔乱丢、车窗抛物等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这些变化说明市民的素质提高了。”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道路每天有人来回清洗,路面没有扬尘,各类交通设施也清洗得很干净。”市民万女士看到正在作业的环卫车感慨地说。
今年,环卫部门紧紧围绕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这一主线,推行市区环卫管理“360度”新模式,将创文与日常工作深度融合,提高主次干道部分路段保洁管理等级,围绕以洗代扫作业转变,强化带水作业保洁模式,实现主次干道保洁高水平常态化。同时,加大临街垃圾容器、作业车辆等环卫设施设备的清洗保洁力度,确保环卫设施设备、车容车貌干净整洁。加快推进城区“撤斗换桶”模式,扩大市区垃圾分类收运范围,科学调配人员、运力和作息时间,实现垃圾不积压、不满溢、人走场净、日产日清工作目标,大力推进黄冈创文工作。市区65条主次干道、511条背街小巷、1127万平方米、临街1100多个垃圾箱、1500多个果皮箱……近千名一线环卫工人在城区各个角落,用扫帚、铲刀、抹布等各种工具,用双手清除垃圾、清扫尘土、清理街面,确保城市干净整洁,数字的背后是辛苦的付出和汗水。